朝鲜“火星-20”亮相后,美本土真的进入射程?
平壤金日成广场灯光刺眼,新涂装导弹搭着巨型底盘缓缓驶过。朝中社用词很硬:“最先进的洲际战略武器,具备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韩联社引述韩国合参评估称,疑似新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细节仍待研判。
能不能打到?外形更粗壮,推测为多级固体,意味着待机时间短、出动更快,车辆机动发射更难跟踪。关键在两点:是否进行过全程飞行试验;再入体能否在洲际速度下稳定回落。目前公开资料尚无全程试验记录,多为阅兵展示和地面发动机试车画面。
朝鲜过往路径是“先亮相、后试射”。从“火星-15/17”的高抛弹道到“火星-18”的固体化,几年间确实把口号变成了可用资产。问题在终端段。美阿拉斯加、加州的GMD拦截器数量有限、成功率不稳,但对单枚目标仍有一定拦截概率;若“火星-20”具备分导弹头或诱饵,才会显著压垮美方火控。这需要后续试验去证明。
半岛连锁反应不会等。首尔推进“杀链—KAMD—KMPR”三轴体系,国会追加中段拦截与远程打击预算;华盛顿与首尔的“延伸威慑协商小组”(NCG)已将核作战桌面演练常态化。东京依据《国家安全战略(2022)》引进TOMOHAWK、升级12式,强化“反击能力”。三方在坎普大卫达成的预警数据共享,会进一步压缩朝方发射窗口。
还有外部技术流。俄朝在2024年签署《全面战略伙伴条约》后互动密集。韩国国会情报委成员曾对媒体表示,怀疑俄方向朝转移了固体发动机相关工艺与材料,莫斯科否认,但这条线索会被首尔情报体系盯死。制裁层面,安理会1718委员会仍在,但表决多次受阻,执法更多转向单边与“灰色地带”拦截——海上并船转运、加密货币盗取、境外IT“幽灵劳工”,都在报告里出现过。
街头的感觉更直接。首尔龙山站外屏幕滚动着阅兵画面,一位便利店店长抬头说:“短信警报一响,大家都懂事先找地下层。”这种民众的肌肉记忆,往往早于政策文本。
接下来看三件事:是否出现全程飞行试验;是否公开多弹头或诱饵分离迹象;朝美在“无条件接触”与追加制裁之间各自怎样试探。若真如朝中社所言,美本土进入“风险区”,那么延伸威慑的信誉考卷就更难了。
邻里有火,先看风向。你所在城市的空袭警报、民防设施、手机预警做得怎样?欢迎用一段亲历,补全地图。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民信配资-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日照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