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下面是根据你的要求对原文进行改写后的版本:
---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中旬,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惨烈战斗,陕西战场的局势终于逐渐平息。洪承畴指挥下的明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艰难地守住了西安,但陕西义军也收获了一项重大成果——成功击毙了曹文诏。然而,尽管义军取得了胜利,却未能如愿突破西安的防线,攻占这座战略重镇。由于双方力量对比胶着,陕西战场暂时陷入了僵局,双方都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展开剩余78%陕西战场的这场恶战,也让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十分担忧。崇祯看到洪承畴自担任五省总督以来,已经十个月了,身心疲惫,捉襟见肘,虽然勉力保住了西安,但其他地方的“流寇”问题基本上没有顾及到。显然,仅凭一个洪承畴的力量,远远不足以解决中原的困局。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剿灭流寇,崇祯决定委任一位得力的大臣来共同辅佐洪承畴。
深思熟虑后,崇祯选择了卢象升。自崇祯六年起,卢象升便与流寇展开了多次交锋,屡屡取得胜利,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崇祯认为,让卢象升与洪承畴共同作战,一定能够事半功倍。于是,在八月二十六日,崇祯下诏,任命卢象升为“五省总理”,负责统领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南直隶五省的兵力,并授予他尚方宝剑、加兵部侍郎衔。而洪承畴,尽管继续保留了“五省总督”的头衔,但实际职能大大缩减,仅负责剿除陕西地区的流寇,成为实际上的陕西三边总督。这样一来,真正的指挥权交到了卢象升手中。
除了任命的调整,崇祯还迅速调兵遣将,加强防线。他下令正在宁远防守后金的副总兵祖宽,升任援剿总兵,带领三千精锐的关宁铁骑南下中原,听卢象升指挥。
祖宽,这位出身低微的辽东军人,本是祖大寿家的一个家奴,由于胆大心细、勇猛过人,一步步晋升为副总兵。他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全是由蒙古归附的骑兵,战力强悍、勇猛无比。由于这些骑兵没有复杂的心思,他们更注重战斗,往往能够在战场上拼杀出一片天。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在明军中堪称是一支王牌。
然而,在崇祯紧锣密鼓地进行兵力调整之际,陕西的义军也面临了内部分裂的困境。
八月的战斗结束后,西安依旧未能攻破,明军援兵接连到位,义军在接下来的几次进攻中进展甚微。粮食匮乏成了他们最大的困境,许多义军首领认为,继续呆在陕西已无希望,于是决定东进河南寻找生路。然而,义军各路人马步调不一,造成了严重的行动不便。高迎祥和张献忠的部队于十月成功渡过渭河,从潼关南原突入河南,而李自成的部队却未能及时跟上,仍滞留在渭河以北。李自成试图转移战略,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但山西防线严密,黄河的河面也未能如期结冰。由于黄河没有封冻,李自成在河边徘徊了两个月,始终未能过河。
与此同时,洪承畴的兵力逐渐恢复,并具备了开展大规模野战的能力,其他义军部队也陆续撤出陕西,洪承畴得以集中力量追击李自成。至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李自成一直处于明军的追击之中,四处流窜,局势变得异常艰难。虽然他在五月攻占了家乡米脂县,并短暂地在家乡祭祖,但明军很快赶到,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米脂老城的城墙依旧静静地矗立,见证了那段历史的变迁。
在这困境中,李自成的亲信“翻山鹞”高杰,背叛了他,将李自成的小妾带走,投向了洪承畴一方。从此以后,高杰成了李自成最痛恨的敌人,这段背叛也给李自成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与此同时,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也感受到了新的压力。自崇祯八年十月进入河南以来,局势急剧变化,卢象升接管五省事务后,立即进行了整顿,调动了祖宽所率的关宁铁骑,逐步恢复了明军的战斗力。十一月,义军首次攻打阌乡时,遭遇了明军的反击,激战中损失惨重。祖宽指挥关宁铁骑成功解围并展开追击,义军在焦村一战中损失了数百人,不得不撤退向东南转移。
经过两次败北后,高迎祥等义军指挥官愤怒至极,决定集中全部力量进行一次决战。他们在洛阳以南的龙门镇布下阵势,誓言与明军一决高下。可是,祖宽趁夜发动偷袭,将义军击溃。随后的战斗中,义军又在圪料镇遭遇了致命打击,损失一千六百余人。接着,他们再次试图攻下全椒,然而明军的关宁铁骑紧随其后,将义军再次击败,义军只得撤退,转向南直隶。
形势已经愈加困难,卢象升决心不再轻敌,迅速部署兵力,亲自赶到凤阳准备迎战。义军一度围困庐州府,但在明军增援到达后,只能放弃继续进攻,撤退至滁州进行围攻。滁州坚守了数日后,卢象升带领明军赶到,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义军终于溃败。接下来的追击持续了整整一天,从滁州城东一直追击到关山脚下,沿途尸横遍野。
这场惨败令高迎祥意识到,继续在南直隶坚持下去已无可能,决定放弃渡江,北上凤阳。然而,明军早已在此做好了准备,漕运总督朱大典带领一万明军驻守凤阳,义军这次遇到的阻力远超预期,未敢再与之对抗。
发布于:天津市民信配资-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日照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