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申寨村,隶属于河南省滑县王庄镇,位于王庄镇的西南方。村东面紧邻东申寨村,南边毗邻老河寨村,西侧与延津县相接,北面则是沙店村。这里地处广袤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起伏不大。该地的地面海拔高度为黄海高程65米(这是依据1956年9月4日国务院批准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首次确立的国家高程基准,称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简称“黄海基面”),整体从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缓缓倾斜。2000年以前,西申寨村西部因黄河改道遗留下了一片高达5米的沙土堆积。自2000年以来,随着土地的开发整理,这片沙丘逐渐被平整,现已成为平坦的耕地。
伴随着这些地形的变迁,西申寨村的历史也逐渐展开。据传,村名“西申寨”起源于唐朝时期。村东边的一个池塘里,曾在淤泥中挖掘出古代的船只和铜钱等文物,这些遗迹进一步证明这里曾是黄河古道所在地。过去,东申寨和西申寨原本是一个整体村庄,位于黄河改道后形成的河身之上,最初取名“河身寨”,后来改称“申家寨”。在明朝洪武年间,宋姓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逐步繁衍生息。至民国初期,为简化名称,“申家寨”改称“申寨”。解放后,村庄以中间的坑塘为界,正式划分为东申寨和西申寨两个独立村落,“西申寨”村名沿用至今。
展开剩余77%如今,村民们已不再记得东申寨和西申寨之间的坑塘曾经挖出过古船和铜钱的情景,也逐渐淡忘了村庄曾坐落在黄河“河身”之上的历史印记。2000年左右,村里计划建设文化广场,挖土时意外发现了大量石头。起初,村民们并未特别在意,因为挖出石头本是常见之事。可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些石头极其特殊——每块石头上都有一个直径约十公分的小孔。这引发了村民们的好奇:这些带孔的石头用途何在?
由于村民们不清楚石头的真正用途,有人猜测村里曾有军队驻扎,带孔的石头可能是用来拴马的。然而,石头数量极多,拉走了两大卡车仍然大量剩余,难以解释为何需要如此多拴马石。随后,当地文史专家介入解释:这些带孔的石头实为“河工石”,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用于河道治理、堤坝修筑、防洪的重要材料。石头上的孔是人工凿制的,用来将多块石头串联起来,形成坚固结构以防止河道决口。
这些石头上的孔洞工艺明显,有些孔径甚至能穿过人的拳头,显示出它们在防洪护堤、固定浮桥或建造码头中发挥过关键作用。沉默千年的带孔石头仿佛“开口说话”,为我们揭示了西申寨村昔日与黄河河身紧密相连的往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名臣,江苏苏州人,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曾写有《李固渡》一诗:
“洪河万里界中州,倒卷银潢聒地流。
列弩燔梁那可渡?向来天数亦人谋!”
诗中的“洪河”指的正是黄河。古籍中,如汉班固的《西都赋》、唐代李白的诗作,以及《宋史·河渠志》均有对黄河的描述。“倒卷”形容水流翻腾之势,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奔涌的景象;“银潢”是银河的古称,意指黄河水如银河般湍急;“燔梁”指桥梁被焚毁,强调了河流险阻。范成大诗意表达了黄河穿越中原大地的壮阔场景,以及渡河的艰难,更蕴含人们面对天命与现实挑战的无奈与智慧。
关于诗题“李固渡”,历史资料显示,李固渡是金代黄河上的一个渡口,位于今河南滑县县城西南、沙店村南约三里处。公元1168年,黄河在此决口,水流溃入曹州城,形成两条河流分流的局面。次年,金朝官员楼钥从这里渡河北上。楼钥(1137年—1213年),浙江宁波人,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曾随舅父汪大猷出使金朝,著有《北行日录》,详细记载了当时李固渡、武城镇(即沙店)等地的情形。
《北行日录》描写,当时黄河因决口影响,渡口路途曲折,旅途艰难。浮桥距离武城镇三里左右,河心有宽广的沙洲,是决口时淤积而成。舟渡时,舟底平坦无篷,舟头撑桨,行进过程中车马必须迅速渡过薄冰覆盖的河面。这段记载为我们还原了当年渡河的真实场景。
从范成大等人的文字和古籍的地理位置描述来看,李固渡距离今西申寨村、沙店村相距甚近,约不到两公里。楼钥所走的路线亦经过此处。带孔石头的发现与这些历史地名相呼应,指向了黄河第四次大规模改道的历史节点:公元1168年,黄河在李固渡再次决口,形成南流,流经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等地,最终经徐州泗水汇入淮河。至1180年,黄河再次决口卫州,改道路线经过延津、封丘、兰考等地。到1194年,黄河北支流量显著减弱,水流大部由泗水入淮。
李固渡及西申寨村揭示的是宋朝时期,滑县一带宋人“保卫黄河”的历史故事。黄河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了这里的文化和人文景观。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分享。
发布于:天津市民信配资-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日照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