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一响,我的泡面直接糊锅底。亲戚火急火燎地告知,孩子考上大学,升学宴阵仗安排得明明白白,直接就差把“你必须来”四个大字贴我门上。现在的大学生,密度堪比地铁高峰人流,你说这升学宴,咋还这么有排面?我一边想着,一边摸钱包,心里咕哝:这又是人情场里的必修课,还是社交套路的新变种?
说真的,起初我对升学宴没啥感觉。三年前自家小孩高考,成绩也不赖。亲戚朋友轮番上阵,套路全开:该办宴请大家热闹热闹。我呢,直接“秒拒”,搞得气氛像断了电的KTV。你说大学录取率都快赶上外卖送达率了,没点“奇迹色彩”,真不觉得需要摆场子。但话说回来,嘴上不屑,心里其实也没那么硬气——毕竟人情社会,谁都怕下次自己落单。
升学宴到底图啥?表面看是为孩子庆祝,实际上,份子钱才是主角。你随了我,明年我回礼,大家都有账本。你要是不去,家族群里分分钟被“钉上耻辱柱”。你去了,钱包见底,关系网倒是更紧。成年人社交,哪有不“入套”的,饭桌上装无辜,心里算盘早就噼里啪啦响。
小时候村里谁家结婚,队伍能从村头排到村尾。现在孩子考上大学,朋友圈一刷,升学宴照片像病毒一样蔓延。酒店菜谱比高考志愿还复杂,亲戚合影比领奖台还正式。家长们嘴上说“孩子高兴”,眼神里全是比较:谁请的酒店好,谁请的人多,谁的红包分量重。孩子成了配角,大人倒是主场作战。
不过也有例外。小地方或者农村,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全家靠这张纸翻身,升学宴就是仪式感大礼包。可惜,这种高光时刻,慢慢被人情和攀比裹挟,原味越来越淡。大部分人办宴请客,其实是怕被孤立,怕下次份子钱没人还,谁都不敢做第一个“逆行者”。
心理上更有戏。小时候看大人办宴席,我觉得那是社交的“终极副本”,谁能撑场子,谁就是大佬。轮到自己当家长,升学宴变成一场焦虑大联欢。热闹掩盖尴尬,仪式感安慰焦虑。你不跟,怕被排挤;你跟了,又觉得鸡肋。像打游戏,赢没意思,输更窝火。
工薪阶层的现实别提多扎心。升学宴随个份子,红包三五百起步,席面一上千。说是为孩子好,真有人问过孩子想法?我家娃考上大学,直言不想当“表演嘉宾”。亲戚轮番“人生经验”输出,孩子在桌旁尬笑,心里想的可能是啥时候能溜出去和同学撸串。成年人热衷仪式感,孩子巴不得低调点。
体育圈的做派倒是有意思。孙兴慜小时候进少年队,家里就煮碗拉面。人家父母一句“继续努力”,就算庆祝。日韩球员考上名校,家长常常淡定得像刚扔掉一张旧报纸。中国家长呢?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到,恨不得全村广播,朋友圈轮番轰炸。你说是文化差异,还是我们太需要被“看见”?
升学宴,怎么看都是中国式社交的缩影。份子钱社交,谁都想省钱,谁都不敢缺席。政府喊着“刹风”,民间照样红红火火。你不出现,下次谁还念你好?现实荒诞又扎心。说到底,升学宴是一场关系网络的续命局,谁都想多攒点人脉,谁都不想被遗忘在角落。
家长们要的其实是“全村的希望”光环,朋友圈点赞,亲戚称赞。孩子们呢?多半只想做回自己。饭局里,焦虑和压力在空气里乱窜,大人和小孩各有各的剧本。你说这到底是谁的胜利?只能说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升学宴不只是吃饭喝酒,像是一场大型心理剧。每个人按流程上台谢幕,心里想的都不一样。你觉得只是份子钱,别人可能觉得是回归圈子的门票。谁都不傻,谁都不敢落单。就像球场上的点球,谁都怕罚丢,谁都怕闲着。
收拾衣服准备出门,嘴上吐槽,脚步还挺快。成年人不就这样?一边叨叨,一边认命。人情社会的仪式感像防弹衣,穿上不舒服,脱了又怕中枪。哪天风气真变了,可能我们才会真心问一句:升学宴,是为孩子,还是给大人找台阶下?
你家有过升学宴吗?份子钱还没还完?评论区来聊聊,看看谁的“人情债”更精彩,谁的吐槽更有梗。也许下次聚会,你和我就能同桌比比谁钱包更瘦。
民信配资-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日照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